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吕老师
西柏坡培训基地现场教学
1949年3月,党中央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启程“进京赶考”,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精神内核,通过西柏坡干部培训的赓续传承,不仅成为西柏坡精神的灵魂,更在新时代以“八项规定”等形式延续,成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一脉相承的坚守。
一、西柏坡精神:历史坐标中的作风之源
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立规矩的地方”,在这里形成的红色基因,奠定了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思想根基。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低矮土房,却以“两个务必”的号召,为全党树立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标杆。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在于“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和“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更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作风底色。
如今,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通过“红色教育2.0模式”,将这一精神具象化。学员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走进西柏坡纪念馆、革命旧址,重温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历史,感受“赶考”初心。例如,在实践环节中,干部需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将理论转化为服务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强化了党性修养,使“两个务必”从历史记忆升华为行动自觉。
二、八项规定:新时代“赶考”的作风答卷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与西柏坡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正如西柏坡时期强调“严守纪律”,新时代的作风建设同样注重制度约束。八项规定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实践,推动党员干部回归为民服务的本质,这正是“两个务必”在当代的延续。
西柏坡红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桥梁角色。干部培训不仅教授党史,更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剖析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警示学员筑牢思想防线。例如,学员在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实地考察时,对比革命年代的艰苦环境与当下部分干部的奢靡之风,更能深刻理解作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三、一脉相承:从精神到制度的传承逻辑
从西柏坡精神到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我革命推进作风革新。二者共同指向三个维度:
1、人民立场:西柏坡时期提出“耕者有其田”,新时代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八项规定通过整治“四风”问题,确保党始终与群众同心。
2、纪律刚性:西柏坡是“立规矩之地”,八项规定则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以制度刚性保障作风软实力。
3、历史自觉:西柏坡干部培训通过重温党史,让学员在“赶考”语境中反思使命,而八项规定则通过常态化监督,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实约束。
结语
西柏坡精神与八项规定,一为精神丰碑,一为制度利器,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长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坚守“两个务必”的初心,践行八项规定的要求,方能答好新时代的“赶考”问卷,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西柏坡干部培训的红色教育,正是这一传承的生动实践,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