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吕老师
在西柏坡党员干部培训的课堂上,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使命要求形成深刻对话。这座承载着 "两个务必" 精神的红色学府,正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基层党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破题之道。
培训中 "重走赶考路" 的实践教学,将西柏坡时期 "务必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的优良作风,与土地革命时期 "一切为了群众" 的理念有机融合。学员们在太行深处开展 "田间地头工作法" 实践,重走土地革命路线,听老党员讲述的 "分田地" 故事中,将 "为人民服务" 从政治口号转化为可量化的服务效能。
"进京赶考" 的历史场景模拟教学,让学员们深刻理解到土地革命 "抽多补少" 的政策智慧与新时代制度创新的内在联系。在培训成果转化中,"土地银行" 模式整合分散地块发展规模经营,"三变改革" 试验田推动资源资产化转型,"乡贤评理堂" 等载体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这些制度创新既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又构建起风险防控的基层治理体系,展现了 "赶考精神" 在新时代的实践创新。
从土地革命时期党员带头垦荒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拼搏精神始终是攻坚克难的关键。培训中 "头雁培育计划" 选拔 35 岁以下村支书重点培养,"乡村振兴实训基地" 开展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专业化培训,"党员创业先锋" 评选给予领办合作社的党员贴息贷款支持。这种 "选育管用" 一体化机制,正在重塑新时代农村党员的能力结构,使他们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展现新作为。
西柏坡干部培训将土地革命 "从群众中来" 的实践论与 "两个务必" 的认识论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作方法。"问题导向" 机制通过季度村民听证会收集意见,"一线考核法" 将产业发展等实绩纳入评优体系,"容错纠错" 制度为改革创新提供保障。这种方法论创新,使基层治理既保持政策稳定性,又具备实践灵活性,成为破解 "三农" 难题的有效工具。
在西柏坡廉政教育馆的警示教育中,"不做寿、不送礼" 的历史纪律要求转化为新时代的 "阳光村务" 工程。培训推动数字平台公开村级事务,建立 "村级小微权力清单" 规范关键环节,开展 "廉洁文化进万家" 活动评选 "清风示范户"。这种立体化监督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在结业仪式上,学员们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计划:构建 "红色熔炉" 培养体系,将西柏坡精神纳入党员轮训必修课;创新 "双培养" 机制,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建立 "城乡结对" 帮扶机制,组织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 "1+1" 结对;完善 "正向激励" 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党员优先晋升并给予物质奖励。这种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治理能力提升相结合的路径,既传承了 "土地改革" 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又适应了 "数字乡村" 建设的新要求,为打造新时代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基层党员队伍提供了历史镜鉴与实践指南。
附: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6天教学方案:西柏坡-雄安新区(白洋淀)-正定